Hello大家好!
2020年,在国内基本每卖出4辆车,就有一辆是日系。这一年日系车的市占率达到了顶峰——24.1%。当时日系和德系牢牢占据了中国车市的半壁江山。自主油车完全没有挑战它们的实力,自主电车还不成气候。
【资料图】
2020年,理想ONE(参数|询价)还因“增程落后”而饱受质疑,蔚来刚从财务危机的ICU里走出来,小鹏全年销量不过才2.7万辆。
但短短三年,日系车就从巅峰跌落了,今年1-5月,市占率已经不到15%。更主要的是日系车的品牌价值也在快速跌落。大家对日系车,尤其是日系电动车的前景都比较担忧。
数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
那日系车为啥会跌落的这么迅速呢?为啥日系车在混动上起了个大早,但在电动化上却赶了个晚集呢?前不久丰田宣布在固态电池上取得了重大突破,会成为日系车弯道超车、绝地反击的机会吗?
上半年日系销量集体下滑
上半年车市整体都在回暖,但日系的三大品牌却全部出现了下跌,其中丰田跌幅最小,上半年只跌了2.8%,但本田和日产上半年累计销量都下降了超过20%。
其实从去年开始,日系这三大品牌就已经告别了在中国的黄金时代,丰田出现了10年来在中国销量的首次下滑,本田在中国销量同比下降了12.1%,日产的跌幅更是扩大到了22.1%。
所以今年上半年日系三大品牌销量的下跌,不是现在才发生的,而是在去年下跌的基础上,继续的下滑。
日系为啥不香了?
那为啥日系车突然就卖不动了呢,原因说来也简单,主要是两点:优点被国产车追平了、缺点却正在放大。
日系车安身立命的优势主要有三点:可靠性高、省油、保值,而在电动化转型的当下这些优势正被国产新能源车型快速追平。
先来说可靠性,在燃油车时代,日系车就是“开不坏”的代名词。国产油车虽然进步也不小,但和日系车仍然存在差距。但到了电动化时代,整车最复杂的发动机、变速箱一下子没有了,而电池、电机又有非常成熟可靠的供应商。所以日系车的可靠性优势正在被迅速追平。
以前,日系车省油是很多老司机的共识,这话放在10年前可能是对的。放在5年前,相比国产车也还确实省一些,但现在,日系油车和德系、美系、自主相比,油耗上已经没有明显优势。而国产的插混和纯电更是对日系油车形成了降维打击,更不存在日系省油的说法了。
再说到保值率,以前日系车确实保值,尤其是两田。但日系车保值很大程度是因为终端优惠较小,造成的算法上的保值。随着日系车销量下跌,优惠加大,保值率的优势也正在丧失。
从加价到优惠的汉兰达(参数|询价)
说完了三个优势正在被追平,再来说说两个缺点正在被放大。也许是因为在油车领域日系车过得太滋润了,也许是因为超前布局氢能源,日系车在押宝未来。总之,日系车在电动化上布局缓慢,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失去了一波先机。
丰田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
并且,不管两田还是日产,陆陆续续推出的几款电车,在市场上也没有激起太大波澜。从销量和口碑上,都难说成功。
第二个缺点就是产品气质愈加老化。产品气质是一款车给人的整体气质和观感,它和设计有关,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设计。比如汉兰达和一辆蔚来ES6(参数|询价),都是中型家用SUV,但当一位男性一身西装革履的站在车旁的时候,站在ES6车旁你可能会认为他是车主,站在汉兰达车旁你就可能认为他是销售,这就是所谓车型气质的差异。
不只是因为汉兰达设计的相对稳重中庸,还因为这款车既往的定位,以及丰田品牌给人的印象,共同形成了汉兰达这种车型气质。
其实不只是汉兰达,本田、日产的车型也存在车型气质过于老气的、甚至稍显油腻的问题。
而日系的这种车型气质在新势力的衬托下,就更被放大了。国产车现在无论是在设计、营销、和用户的沟通互动上,都比日系车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。
总之,就是国产车不只是设计比日系更年轻时尚,而是通过一系列营销方法,把整体的车型气质、品牌气质变得更年轻时尚,从而让日系这种相对保守的合资品牌更加显得老态龙钟。
日系车孤岛效应凸显
不管电动化转型缓慢,还是车型气质老气,其实都是直接原因,如果深究日系车在这波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中落后的原因,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词“孤岛效应”。
那啥是孤岛效应呢?在功能机时代,日本手机凭借丰富的功能、优秀的设计、可靠的质量,在全世界都算是顶尖选手。但在智能机的时代,日本厂商却完全没有跟上节奏。在中、美、韩主导的手机界三国演义里,日系厂商的份额早就变成了“others”。
不过在日本市场,因为功能机足以满足日常需求,且易于老年人使用,所以依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,这种现象被形象的称为了孤岛效应。
而这种孤岛效应目前正在日系车中上演,在全球车企都大踏步拥抱电动化的时代,日系厂商的步伐明显缓慢、迟疑了很多,即使也做出了一些尝试,但也显得有点不情不愿。
2020年底,日本就已经宣布将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,对此,丰田章男以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的身份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批判。
他认为电动车被过渡炒作,电动车不但并不环保,而且电动车需求越大,二氧化碳将排放的越多。并且如果政府禁售燃油车,还将导致日本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大崩溃,造成数百万人失业。
说实话,丰田章男这番话并不错,目前看来电动车的问题确实很多,但他却忽视了电动车正在快速进步和迭代。而如果等到电动车彻底成熟之后再入场,那只能是啥都赶不上了。
现在有人讨论,丰田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,最终结果怎样,没人敢下定论。但丰田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当年的诺基亚确有几分相似,上一个时代的霸主在颠覆性的变革面前迟疑又彷徨。
在当下的需求看来,汽车的本分仍是安全舒适的把我们从A送到B,这也正像当年手机的本分就是清晰、流畅的实现两个人的通话一样。
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现在的手机打电话已经不是本分了,未来的汽车虽然仍要坚守把人们从安全舒适地A送到B的本分,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,也一定不能再吸引大家了。
事实上,所谓这种孤岛效应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,当年松下等掌握了等离子屏幕的核心技术,结果中、韩在液晶屏幕上实现了弯道超车。卡带时代日本的随身听独步全球,但被MP3彻底打死了。日本的功能机非常优秀,结果被智能机彻底攻陷。
至于日本产业为何屡屡出现这种点错科技树的情况,原因很复杂,没人能给出确切的解释。但我想这可能和日本人的性格有关,就是追求极致、或者说喜欢走极端,选定一个方向就会不停的钻研下去。
这种性格的优点是精雕细琢,也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,但缺点就是在变化面前往往表现得很迟缓,容易一条道走到黑。
固态电池
日系车绝地反击吗?
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,日系车确实慢了半拍,但日系车也绝非没有机会了。现在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把希望都寄托在固态电池上了。一旦固态电池研发成功并率先量产,其意义无异于电动化进程中的一次革命。中国车企目前积累的很多优势将被抵消,日系车在电动化上将很可能弯道超车。
关于固态电池到底是什么,有什么优势,我们近期就将专门用一期的内容和大家详细聊聊,简单来说就是续航更长、寿命更长、成本更低、而且更安全。
就在最近,据外媒报道丰田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,据称充电10分钟,能续航1200km,并且成本和电池体积也都将减半。
如果真像报道的那样,那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车企,基本就可以全部洗洗睡了。
不过呢,固态电池虽然好,但想靠固态电池实现弯道超车,也困难重重。首先丰田已经不是第一次宣布在固态电池上取得重大突破了。丰田多次发布过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节点,但结果却多次跳票。
2017年《福布斯》报道,丰田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固态电池,并计划于2020后实现商业化。2019年,丰田CTO茂树茂重又说固态电池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。但东京奥运会延迟了,丰田到2021年才展示了固态电池的原型车,并把量产时间定在了2025年。
数据来自日经中文网
而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,丰田又表示量产时间将在2027-2028年。
固态电池确实香,但从丰田的屡次跳票中就能看出,实现量产装车绝非易事,这次说预计2027年量产,也很难确保不再跳票。
日系厂商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中确实处于全球第一梯队,但中国的厂家也没落下。宁德时代在2016年就宣布开始研发固态电池,比亚迪在固态电池领域也早有布局,谁能率先量产还是未知数。
此外,电动化转型上半场是电动化,下半场是智能化,包括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。而在这方面国产厂商领先优势明显。即便丰田率先量产了固态电池,也很难追平中国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先发优势。
写在最后
日系车在中国,比起销量的下跌,更难以挽回的是品牌价值的跌落。尽管品牌价值本身不是个实体,但价值的认知基础却需要十几年、几十年的持续创新和品质保障,需要几代车型的积累。一旦形成,品牌收获的溢价是极为丰厚的,一旦失去损失也是极大的。
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,日系耐用省油保值的形象已经很难吸引他们,相反,日系车正逐渐成为老气、保守的代名词。
再加上电动化、智能化的迟缓,甚至有人预测,日系车终将退出中国。
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,以日系车今天在中国的销量,以他们的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,想要奋起直追、绝地反击也并非没有机会。
所以,大家觉得,日系车到底是会华丽转身,在电动化时代继续引领全球,还是变成下一个日本的随身听和功能机呢?欢迎大家留言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