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家的印象中,中国白酒早已流传了千年之久,实际上,白酒并非自古就有,这里说的白酒是采用蒸馏技术的高度酒,古代称之为烧酒、火酒。蒸馏技术在元代才由阿拉伯传入,在此之前,中国的酒都是20度以下的发酵酒。除了白酒之外,中国还有非常传统、历史久远的甜甜的米酒、温和的黄酒,又辣又呛的白酒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?
其实白酒的进化和发展,并不是单纯从某一个角度就能说明白的,一定是同时具备或者满足了非常多的综合因素,我们分为几个阶段一起来看一下,到底难喝的白酒是如何在中国成为主流的。
(资料图片)
元朝时期,由于疆域的扩大以及与西方交流的直接,中国酒界刮起一阵蒸馏酿酒的旋风,这股旋风来势之强劲,让传统的发酵酒行业都为之震动,这就是蒸馏酒法的出现。
最早引入中国的蒸馏酒酿造法,原是中亚、阿拉伯及欧洲流行的蒸馏葡萄酒法,蒙古人曾借用这种方法蒸馏奶酒。而中国酒界除了引进蒸馏法酿造葡萄酒外,还试蒸谷物酒而获得成功,于是,中国人酿造出了谷物烧酒。其实在元代以后的几百年里,烧酒仅是非主流酒类,即使在西南地区也属非主流。
虽然烧酒优势明显,用非口粮的高粱,一年四季均可酿造,容易保存,且度数高喝起来过瘾。
喝得起黄酒的上流阶层看不上烧酒,黄酒价格往往数倍于白酒,有诗云“黄酒价贵买论升,白酒价贱买论斗”。一直到到民国,中国酒文化的主体是黄酒,而非今日大红大紫的白酒。
白酒的第一次兴起在清代。
在各种文献资料中,自康熙朝开始,烧酒的饮用记载增多。比如康熙四十六年的除夕之夜,礼部尚书宋荦举办了一次诗酒会,喝的酒是山西汾酒;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,宫廷用酒也是山西汾酒。
在民国时代,读张恨水的小说,看唐鲁孙的美食文章,我们会发现当时白酒在北京、武汉等地还是低端酒类产品。到1930年代,唐鲁孙记录武汉士绅喝的还都是黄酒。他们连茅台都喝不习惯。当时白酒主要是在西南、西北地区流行和崛起。在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地区,黄酒地位更高,白酒则偏向低端酒饮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的白酒行业发展迅速,尤其是引入微生物学,生物化学和工程常识后,传统酿酒技巧发生了宏大的变更后来有了国内5届酒评会,于是有了8大名酒,53优白酒,慢慢在生活中,形成了品牌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