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狼图腾》 (长江文艺出版社)
(资料图)
工作之余,又重读了一遍姜戎所写的小说——《狼图腾》。
掩卷而思,笔者一方面惊叹于书中对“狼文化”深刻的剖析,再次感受心灵的震撼,另一方面也为作者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而赞叹。
50多年前,作者姜戎作为一名北京知青,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伦草原插队,前后长达11年,直到1979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。他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,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“精神游牧”。在“与狼共舞”的日子里,作者并没有自暴自弃,而是通过十几个与狼打交道的故事,深刻剖析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不足之处,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。
要知道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主人翁陈阵那样的机遇(如果算得上是机遇的话)、经历那样刻骨铭心的人生旅程,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,每段经历只要认真体会,都可以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。
由于个人经历的缘故,笔者也很钟情于“知青文学”。然而,同样是那一代知青所写的文字,其中大多数只能属于“伤痕文学”。在很多场合,这一代人给人的印象是牢骚满腹——“我们刚出生,需要营养时,正赶上三年严重困难;到了上学的年龄,又赶上‘文化大革命’;到了工作年龄,又赶上‘上山下乡’;奋斗到了四五十岁各方面待都成熟了,又赶上知识经济,年轻一辈们挑起了大梁;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,本可以安享幸福生活,却又赶上了数字经济浪潮,面对着数字化、智能化的社会,彻底变成了数字文盲……”
与主人翁一样的这一代人,他们回想起那段经历的感受,肯定也是多种多样的,而且大部分属于“伤痕”之类。笔者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过两年的荒原生活经历,那噬人心肺的孤独和寂寞至今刻骨铭心。周围的战友也感受各异,有许多人受不了那样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。
置身于大自然中、置身于整个社会中,人是多么的渺小。在很多情况下,人是左右不了自己命运的。在一定程度上,人可以与命运抗争,但绝大多数情况下,需要做的是如何适应环境、改造环境、尊重自然。当你无法改变环境和命运的时候,那就潜下心来,体味生活的美好,感受生命的珍贵。
有段时间笔者曾着迷于张贤亮先生的“劳改文学”,倒不是想去尝尝所谓“劳改农场”的滋味,而是特别欣赏那在任何环境下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,欣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。
人不仅仅要在轰轰烈烈中体会生命的价值,更多的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,甚至在极其困苦、寂寞、失意、挫折的环境中,去感受生活的美好,领悟自然的伟大。
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再有人经历《狼图腾》主人翁那般心路历程了(但愿不要再有),但应该会有更多的人翻开书本,看看那一代人的经历,不仅仅是感受心灵的震撼,更重要的是体会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,依然保持对自然的尊重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。
(江宗盟,作者单位: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