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朋友圈,前两年不能回家的朋友,今年都和我一样,已经回家了。
(资料图)
今年也没人再提,“非必要不出市”“非必要不出省”。
杭州市做得更进一步,今年1到3月取消了很多A级景区门票,甚至包括飞来峰+灵隐寺。要知道,原先进一趟灵隐寺就要75元,在我记忆里不要门票可是头一遭。这应该是欢迎省内外的朋友都来杭州旅行吧。
其实,我一直搞不清“非必要”的定义。看起来,旅行似乎属于“非必要”。那回家呢?那看老人呢?
前不久,我一篇文里写道,阳康后我很想回家,也想带孩子出去旅行。有好心的读者劝我,外面还很危险,反正已经忍了三年了,就再忍一忍吧。
我是这样回复的:三年不短了,人活90岁就算长寿,那即便如此,人生也就30个三年。
对不同年龄段的人,三年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。
这三年,我从40多耗到50岁,也不觉得有多浪费。但是,三年对于一个大学生,基本就是他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涯;三年对于一个3岁孩子,就是他全部的幼儿时期,后面就该上学了;三年对于一个古稀老人,可能就是生命中最后的时光……
时间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,很难补偿;每个年龄段该享受到的自由和快乐,如果错过了即使后面再弥补,滋味也不一样了;更何况,有些人根本就不具备失去时光的资本,别说三年,就连三个月,甚至三天都是异常宝贵的。
我一个朋友,和我一样,从南方来到北京,在体制内工作,前面三年都没回家。今年终于可以回家,却回不去了——因为她母亲没能熬过这个冬天。
不管别人是如何认为的,我一直觉得,“非必要”,不应该包括回老家、看老人、看孩子。
每当别人问我“你是哪里人?”我都有点犹豫,不知如何作答。
是说籍贯吗?我是浙江义乌人。
是说户口吗?我身份证是北京的。
是说父母家吗?在我妹妹布丁妈出生后,爸爸妈妈就去了杭州并一直定居于此。
不过,每当人们问我这个问题时,虽然略有迟疑,我还是都会回答:我是杭州人。
我清晰地记得,我离开杭州北上的情形。
考上大学后,妈妈说要陪我去北京报到,我说不用。因为我想尝尝一个人放飞的滋味。
我约了一个杭州老乡一起,坐火车去北京。
那时,杭州到北京,要27个小时,我们买的是硬座票。
爸爸妈妈送我到站台,火车开了,他们变得越来越小,但还是能看到妈妈在向我挥手。
我有点伤感,又有点兴奋。
活这么大,从来没有跑这么远,连长江都没跨过。
经过一天一夜,脚都坐肿了,正难熬时,天亮了。
列车进入华北平原,天空是瓦蓝的,太阳是刺眼的,白杨树在大风里,快活地招摇。一切都很明亮,闪闪发着光。
火车载着18岁的我们,不停地跑,跑进一个崭新的未来。
爷爷奶奶去世后,我和父母都很少再回义乌。
外婆去世后,我和妹妹也很少再回上海了。
老人不在了,家就不在了。
我母亲已经过世了整整17年,幸好,我父亲还在杭州,身体也算硬朗。前段时间他也阳过了,但也很快康复了。
老人在,故乡就在。
每个人成长的过程,就是一个不断出走,不断收获,同时又不断失去的过程。
有点想法的人,都想跳出井底,走自己的路,去看看广阔的世界。
我们的父母告别祖辈上路,我们告别父母上路,很快,孩子也会告别我们上路。
虽然孩子的背影告诉父母“不必追“,但只要他们想回家,做父母的总会在原地等着他们——
这就是家乡的意义。
只要父母在那里,只要家在那里,回家的路,再远也是近的。
新春佳节将至,对每一个想回家的人,我祝福你们都顺利抵达温暖的家;对每一个仍在外漂泊的人,我祝福你们“吾心安处是吾乡。”
同时,我也衷心祝福你们:新春大吉,安康如意!